近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環保部聯合發出《關于調整排污費征收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在2015年6月底前,各省(區、市)要將廢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污費征收標準調整至不低于每污染當量1.2元,污水中的化學需氧量、氨氮和5項主要重金屬(鉛、汞、鉻、鎘、類金屬砷)排污費征收標準不低于每污染當量1.4元。
同時,通知要求實行差別化排污收費政策,建立有效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促使企業主動治污減排,保護生態環境。
排污費“打折優惠期”終結
“實行十多年的排污費‘打折優惠期’結束了。”環保部一位工作人員表示。
現行排污收費制度從2003年建立,實施11年之久。當年排污收費制度實施時,考慮到企業承受能力等因素,排污費征收標準按照僅相當于測算成本的一半征收。其中,污水類和廢棄類污染物排污費征收標準分別為每污染當量0.7元和0.6元。此次調整后,這兩項標準將分別調整為不低于1.4元和1.2元,翻了一番。
“調整后的排污費標準,從成本測算看,更加接近于污染的治理成本。”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說。
專家認為,此次排污費上調是前期《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等政策的落實細則。排污費征收標準提升,既可以緩解政府環保類投資的支出壓力,又可以提高污染企業的排污成本,這表示政府環保治理思路正在進一步轉向加強監管,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環境污染的現狀。
排污費價格要高于治污成本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表示:“目前按市場價,1公斤二氧化硫的治理成本是1.95元(合每污染當量治理成本1.85元),原來的排污費征收標準才6毛錢,企業肯定寧愿交排污費不愿意治污嘛。”他認為,排污費價格一定要合理,不能讓努力搞治污的企業吃虧。
駱建華認為,理想狀態是讓排污費超過治污成本,如鋼鐵企業的二氧化硫和氨氮廢物征收標準應提高到2元/公斤(合每污染當量1.9元)。
《通知》鼓勵污染重點防治區域及經濟發達地區,按高于《通知》所述標準征收排污費。此前,北京市自今年1月1日率先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污費征收標準調整為每公斤10元,比原標準提高15倍左右。
天津自今年7月1日起,將4種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污費收費標準平均提高至原標準9.5倍;河北則在幾年前就將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污費征收標準提高到每污染當量1.2元和1.4元。
駱建華鼓勵這一做法:“不能全國一刀切,經濟有發達不發達地區,都收那么高也不現實,東部地區排污費應該高于這個標準,向發達國家看齊了。”
漲價或為向“費改稅”過渡
近年來,出臺環境稅的呼聲不斷。排污費如何走向環境稅,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環境保護部環監局排污收費處處長楊子江曾對媒體透露,從目前的情況看,整體思路還是費改稅。由稅取代費,不僅能夠增強其征管強制力,也能進一步規范政府收入形式。同時,環保稅能夠調整不同企業間的負擔水平,利于企業公平競爭。
2013年11月底,環境稅方案上報至國務院,后被寫入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今年4月通過的《環境保護法》也明確表示要“依照法律規定征收環境保護稅的,不再征收排污費”。
今年6月底,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蘇明表示,當時該方案已經由國務院交至全國人大,正在走法律程序。但該方案具體出臺時間仍未敲定。
《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的主要起草者、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楊金田就曾表示:“從現在的設計看,費跟稅的作用相同,只是征收機構不同、方式不同而已。”他認為,排污費征收流程復雜,需確切核算污染物排放量,多年摸索形成的核算體系與稅務部門的統計體系區別很大。費改稅,稅務部門需另起爐灶,將直接導致行政成本增加。
另外,排污費征收管理原是環境監管職能的一部分,環境監察人員在征費的同時,也是對企業環境行為做了一次監督,有一定的威懾作用。如果把這部分職能拿走,從環境管理的角度看,是不利的。